血吸虫病的防治

2012-11-07 谢亚军      】

  血吸虫病是什么?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3种:流行于北非的埃及血吸虫、流行于拉美及中非的曼氏血吸虫以及流行于亚洲的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学名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因日本人首先发现而得名。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故通常简称它为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吗?

  1905年Longan在湖南省常德市发现我国首例确诊的日本血吸虫病,而西汉古尸体内检获的血吸虫卵表明该病在我国至少2100多年的历史。建国前曾流行于华南12省,约1100万人感染。经过防治,目前主要分布在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地穷人少的山区(四川、云南),2002年人数82万,其中湖北省1/3,湖南省1/4,江西省1/8万,四川省1/10。

  血吸虫长什么样?

  成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体小,雄虫长12-24mm,宽约0.50mm。雌虫含50个以上虫卵,产卵于肠壁,每虫每天产2000-3000个。卵内毛蚴分泌物致肠粘膜组织坏死,虫卵随坏死组织由于肠蠕动而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即孵化出毛蚴。毛蚴遇中间宿主(钉螺)即主动侵入并发育成尾蚴,逸出入水或青草露水中,即疫水。终宿主(人畜等)接触疫水,尾蚴吸附并溶解其皮肤,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童虫在肝内初步发育后,到肠系膜静脉中定居、产卵。从尾蚴至产卵一般为1个月。生活史为虫卵(终宿主)→虫卵(水体)→毛蚴(水体)→毛蚴(中间宿主)→尾蚴(中间宿主)→尾蚴(终宿主)→童虫(终宿主)→成虫(终宿主)→虫卵(终宿主)。

   

  血吸虫感染谁?

  在我国,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是唯一中间宿主,喜栖在近水岸边,在湖沼地区及芦滩洼地上最多,在平原地区孳生于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的潮湿荫蔽地区,沟渠最多,岸边次之,稻田中最少。钉螺感染率以秋季为最高。终宿主则相当广泛,隶属于7个目、多过39种动物可自然感染,如牛、羊、兔、猪、犬和鼠类等,但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除外。

  血吸虫怎么感染?

  血吸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以下3个环节。首先,含活卵的人畜粪便为主要传染源,经直接下河或施肥后被冲入河流,污染水源。其次,通过游泳洗澡、洗衣做饭、捕鱼等感染,也有饮用疫水时被尾蚴侵入口腔粘膜受染。尾蚴侵入的数量与皮肤暴露面积、接触时间长短和次数成正比。最后,感染与人的易感性有关。各性别、年龄和种族皆易感,通常在11-20岁升至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此与保护性免疫力有关。

  血吸虫感染后会怎样?

  血吸虫感染后危害身体健康,甚至致死。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急性血吸虫病常在接触后1-2月出现,除发热外,伴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粪便检出血吸虫卵或毛蚴孵化结果阳性。后逐步转向慢性,九成病人为此期,多数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能不定期处于亚临床状态,表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开始发生晚期病变,可分为巨脾、腹水及侏儒3型,常见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以及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还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严重症状而致死。总之,如接触过疫水后出现腹泻、腹痛和肝脾肿大这些症状,我们就应该去医院检查是否患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怎么防治?

  治病人。1977年我国合成了口服药物吡喹酮,毒性低、疗程短、疗效高、给药方便、适应症广,可用于急性、慢性早期及晚期和伴有夹杂症病人治疗,是目前较理想的药物。90年代发现口服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可杀死童虫,防止急性感染。其他还有硝硫氰胺、双羟萘酸副品红和呋喃丙胺与敌百虫联合疗法等,但均有不同程度副作用。

  灭钉螺。五氯酚钠是我国常用的杀螺药物,高效廉价,但对水生生物和哺乳动物毒性很大,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后合成了氯硝柳胺乙醇胺盐,高效,对人和鼠类毒性低,半衰期短故无污染,但仍对水生动物致毒。总之,灭钉螺是投鼠忌器,慎用。

  注意卫生。带卵人、畜粪便污染水体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因此,应管理好人、畜粪便。人尿和尿素分解后产生的氨能杀灭虫卵,因此可以采用粪尿混合贮存可杀灭虫卵。建设安全供水设施,以减少接触疫水。家庭用水可采用加温灭尾蚴,漂白粉、碘酊等也可杀灭尾蚴。

  避免进入疫区。江湖洲滩地区是主要疫区,应该减少甚至避免人类在易感期(气温较高的4-10月)进入,就算进入也要避免接触疫水。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因此还应禁止在疫区放牧等。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