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巧灭鼠(七):保护天敌─锦蛇

2014-08-01 陈安国      】

  在自然界,鼠的天敌很多,爬行纲蛇亚目蝰蛇、蝮蛇、竹叶青蛇、眼镜蛇等毒蛇及无毒的蟒蛇、闪鳞蛇和锦蛇,鸟纲鹰形目苍鹰、红隼、金鵰和鸮形目鴞类,哺乳纲食肉目赤狐、狸猫、鼬獾和鼬等都嗜食鼠类,它们生活在山地、荒原、森林、草地及农田,是灭野鼠主力。而对灭家鼠能起作用的,主要是锦蛇、鴞和鼬3类较小的野生动物。可惜“蛇咬一口,入骨三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等说法让它们名声都不好,往往遭人逐杀与捕食。那么,真相如何?本篇先说蛇类。

  蛇分八科性能异  住宅灭鼠仗锦蛇

  《中国动物志-蛇亚目》记述我国蛇类(有鳞目蛇亚目)有8科、64属、203种与24亚种(见附表1)。眼镜蛇科和蝰科是剧毒蛇,共有6亚科,海蛇类2亚科16种生活于海水中食鱼,其他4亚科(眼镜蛇、白頭蝰、蝮和蝰)共30种,多能大量捕食鼠类,但因也能毒害人,显然在居民区不可容留。

  另6科,除了游蛇科的繁花林蛇、金花蛇等侧鼻蛇类与中华水蛇等仰鼻蛇类共10种是后沟牙类弱毒蛇之外,全是无毒蛇。瘰鱗蛇、盾尾蛇分别食鱼或蚯蚓,在我国各仅1种且罕见;盲蛇4种,主食昆虫;蟒、闪鳞蛇各2种,食鼠、鸟及其它小型动物。游蛇科有无毒蛇137种,好些蛇种主食鱼、蛙、蜥蜴、蚯蚓等,对农业不利;也有嗜食蝸牛、蛞蝓及小虫的;鼠蛇Ptyas、链蛇Dinodon、白环蛇Lycodon和乌梢蛇Zaocys等属的蛇,除了食蛙、鸟,也兼食或嗜食鼠类;而以鼠为主食的乃是锦蛇属Elaphs

  锦蛇属的头较长,与颈区分明显;眼中等大小或略大,瞳孔园形,眼后鳞一般为2片;体长圆柱状或略侧扁;背鳞中段19~27行,平滑或起棱;尾细长,尾下鳞成对。上颌齿11~24枚,几乎等大。本属有50多种,在亚洲约30种。我国已知16种(见附表2),其中,充当控制家鼠劲旅的最杰出代表是黑眉锦蛇。

  黑眉本性是家蛇  入室穿堂勤捕鼠

 
  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俗名菜花蛇、花广蛇、秤星蛇、黄颌蛇、枸皮蛇、慈鳗蛇、黄长虫等。为大型无毒蛇,体长1.7米以上,大者在2.3米左右。主要特征是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斑纹延伸至颈部,状如黑眉;上下唇鳞及下颌淡黄色,头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体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斑纹,略似秤星;由体背中段往后斑纹渐隐,而两侧有4条清晰的黑色纵带直达尾端;中央数行背鳞具弱棱。腹部灰黄或浅灰色。

  该蛇系东洋界古北界广布种,在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以及朝鲜;在我国除东北、内蒙、宁夏、青海、新疆外,全国直至台湾、海南、西藏均有分布,而以华中及西南区较多。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000米处。喜栖居于人房及其附近,也见于园圃与山地,在南方是被人昵称“家蛇”的常见蛇种。它们以游荡方式觅食,善于穿堂入室捕鼠,还能攀柱绕梁上屋顶追击,捕食率特别高,除冬眠外,年捕鼠量至少可达150~200只,是家鼠的劲敌。它对人很友善,江浙各地祖训黑眉锦蛇是“福蛇”“财神”,对盘踞在柴房、床下、屋角休息的黑眉锦蛇不惊扰,对偶尔偷食鸡蛋小鸡亦原谅,让其成为农宅真正的保护神。

  锦蛇家族布南北  各自逞强同建功

  锦蛇的分布较多偏南,也有几种偏北。其中也会进村到居民区活动、也能入宅捕鼠的,主要有:

  赤峰锦蛇—古北界蛇种,国外分布于朝鲜,在我国主要分布长江以北,至辽宁、内蒙古(赤峰),西达陕、甘,近年来已扩展至长江流域各地。体型粗大长圆,全长2米左右。体背棕灰色,前段无斑纹或有极不明显的暗白色横斑,从中段开始具黄横斑,两侧呈不规则分叉,体后段及尾部具更明显的黄色横斑。腹面浅黄、鹅黄或灰白色,杂有黑色斑点。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浅色斑纹。瞳孔圆形,自眼后到口角有一带状黑斑。体色斑从幼至成体变化大。幼体色斑鲜艳,背面棕褐色,自顶鳞缝后端向枕部两侧有一醒目的暗黄色倒“V”形斑。该蛇广泛生活在丘陵、山地多乱石杂草、灌丛中,常见于梯田、路边、塘边、桥下,也时见于居民区旧屋、房顶和柴草垛等处,性温和,在辽宁亦有“家蛇”美称。善攀树捕鼠和鸟类,食量很大,成体每次可吞食小鼠4~5只,多可达9只。

  该蛇原先依Pope(1935)被当作棕黑锦蛇亚种。季达明等(1987)发现二者血清酯酶同工酶不同,血清蛋白电泳也有别,并比较30年来获得的大量标本,二者成、幼体的色斑都有差异,况且两蛇在清原县同域分布,从而已重新确认赤峰锦蛇为种级,恢复Boulenger(1916)的原初定名。

  棕黑锦蛇—东北大型蛇种,体全长1.3~1.6米,体重0.5~1.5千克。体背棕黑色,具光泽,自颈至尾有22~28个黄色窄横斑;腹面灰白色,有明显的黑斑。幼体色斑与成体差异很大,却与赤峰锦蛇幼体颇相似,不同的是棕黑锦蛇幼体体色较黑,具白色横斑;头背白斑纹更明显;腹面灰色,具明显的黑白相间的大斑点,成棋盘格状排列。栖息于乡间旧屋顶、塘边、桥下、草丛、林边、田园及山地。性情温和,不受逼不咬人。

  据《中国动物志-蛇亚目》记载,该蛇主要分布黑龙江和吉林2省,辽宁清原县为该蛇分布的最南限。国外分布于朝鲜和俄西伯利亚。其他文献记述在京、津,至华东及湘、鄂亦有分布,不少省市还列入地方重点保护名录,其实应是指原当作棕黑锦蛇亚种之赤峰锦蛇!

  白条锦蛇—我国北方广布的无毒蛇。全长约1米,体尾较细长;躯尾背面具3条灰白色纵纹,并具不规则的镶白边的窄黑横斑;头背具暗褐色倒“V”形斑纹,眼后有黑斑,枕背两块纵行黑纵斑粗大明显。腹面黄白色,具黑斑点。整个背鳞有9行具弱棱。上颌齿15~17枚。常见于菜园、农家的鸡窝、畜圈附近。生活力强,耐饥渴。性情较温顺,行动较迟缓。国外分布于俄西伯利亚和朝鲜。

  玉斑锦蛇—全长约120厘米。头背黄色,有明显的黑斑(3道倒"V"型套叠斑纹);背面紫灰色,背鳞平滑,背中央有1行几十个黑色菱形大块斑,菱形斑中央及边缘黄色;身体两侧有芝麻样紫红色斑点。腹面灰白色,左右交错排列着黑横斑。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中南、西南和台湾等南方地区。上世纪末在华北至辽宁等北方地区也陆续发现,可能是蛇类交易过程中逃到野外形成的种群。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其别名除附表2所列,还有杏树根子、桑根蛇、美女蛇等。

  紫灰锦蛇—1米以内小型蛇。背部紫铜色,头背有3条黑色纵纹,体尾背面有10多条马鞍形的淡黑色横斑,腹部玉白色,整体呈素色美。背鳞平滑,在颈部鳞列不超过19行。分布南方各省,直至台湾、海南。国外分布于印、缅、马、泰及印尼。

  三索锦蛇—全长160厘米左右。体背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枕部有一黑横纹,头侧由眼向后及向下有3条辐射状黑带;体背前段两侧各有2条断续的黑色纵纹;背鳞中央数行起棱;腹面淡棕色,腹鳞超过200片,有淡灰色斑点。激怒时侧扁颈部,身前段呈S形,作攻击姿势,状似毒蛇而无毒。国外分布于缅、锡、印、马及印尼。

  百花锦蛇—全长可达2米。体色艳丽,头呈梨形,头背赭红色,唇部灰色;体背灰绿色,具3行六角形红棕色镶黑边的大斑块;在体上还散布不规则的蓝色小斑,部分鳞片边缘黄白色或白色,整体看略呈白花状。尾背有红棕与橘红色横斑。腹面具黑白相间的方格斑,腹鳞超过250片。活动于山石、水沟草丛中,也会进居室内捕鼠。耐寒性较差,气温10℃时即不灵敏。性温顺,受触动也不咬人。系两广特有种,国外仅见于越南。

  这几种锦蛇,或南或北,或平原或丘陵山地,既捕食野鼠,也巡逻村庄周围,钻洞进宅上房捕鼠,与黑眉锦蛇共同织成对家鼠的天罗地网,除害又不伤人,日夜不停息,实在值得人们珍视爱惜!

 
  锦蛇之外,其它常见的如:体黑色具红色窄横斑的赤链蛇(火赤链、红斑蛇、桑根蛇)Dinodon rufozonatum生活于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喜栖于住宅的墙壁、天花板里;头及体背灰黑色、有深浅相间纵纹、唇缘及腹部浅黄色的灰鼠蛇(过树龙、土蛇、山蛇、索蛇)Ptyas korros常出没于农作区、灌丛,会上树,也喜进屋捕鼠。它们都能对控制家鼠起一定作用。

  “三有”名录全载入  保护力度须提升

  除了蟒Python molurus早在1988年已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外,2000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国“三有”动物名录》)将国内分布的所有蛇种几乎全数载入——该名录的爬行纲188﹟~395﹟共计208个号,除漏列阿里山钝头蛇外,包含了《中国动物志-蛇亚目》( 1998)记载的所有蛇种及一些亚种。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对列入保护名录的“三有”动物,捕猎“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可是,由于蛇肉鲜美,可直接食用,蛇皮可制革,更有不少种类可药用。除了传统的泡制“三蛇酒”“五蛇酒”等采用活蛇全身之外,蛇毒、蛇胆、蛇油、蛇鞭、蛇血、蛇蜕以及蛇全粉,既作传统中药材,更开发出几百种新药、特药、中成药和保健品,颇受市场青睐。蛇毒是抗血栓、抗毒蛇咬伤治疗和戒毒品的特效药,市场已供不应求。因此,药用蛇成了国内外市场的抢手俏货,市场价格年年上涨。日本、东南亚、西欧等国对中国药用蛇需求甚旺,港澳台市场也常常向内地求货,数量很大。在这种强势的需求压力下,对野生蛇类的私自、掠夺式捕杀有增无减,包括锦蛇在内许多蛇种的数量激剧减少,蛇体亦因来不及长大而变小变细。不少人贪婪滥捕自然界的友朋,加上经济建设等活动又压缩、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造成恶性生态失衡,大大地帮助了害鼠,正是鼠害经常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农村民居改造,砖混结构等楼房已不适黑眉锦蛇、赤峰锦蛇等蛇类存留,再又人为捕杀,许多地方它们已销声匿迹,若仍不专意保护,咱们子孙后代恐会不知“家蛇”为何物了!

  现实表明,仅仅列入《国“三有”动物名录》,保护力度是很不够的。专家呼吁,对于黑眉锦蛇、赤峰锦蛇等主食害鼠又有药用价值,加之体大肉美、易成“盘中餐”的蛇类,极有必要提升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并加强执法。现在,许多经济蛇类的人工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对蛇的食用、药用、贸易,应该坚决走人工养殖之路,野生蛇类才有强劲的捕鼠能力,不可再捕杀了!

附表1. 我国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分科 

    

             

我国产的属、种数及其分布

属数

种数

亚种

分 布 范 围

1.盲蛇科

Typhlopidae

无毒。体形似蚯蚓,头小,与躯干分界极不明显;全身被覆大小相似的鳞片;眼退化成隐于鳞下之黑点。地下穴居或隐匿生活。全球5属约200种,分布于亚、欧、非的热带与暖温带地区。

2

4

0

华南各省

2.瘰鱗蛇科

Acrochordidae

无毒,水栖。体粗壮,尾短而侧扁。通体皮肤松弛,覆以细小的瘰粒状鳞,无腹鳞。头钝圆;眼较小,位于头背侧,瞳孔直立椭圆形。栖居沿海河口地带,以鱼为食。全球12种,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至印尼及澳大利亚沿海。

1

1

0

仅在海南省三亚沿海捕获过1条。

3.閃鱗蛇科

Xenopeltidae

无毒。全身鳞片平滑闪光;头部4枚顶鳞中央有1枚顶间鳞;腹鳞较小,其宽约为躯干径粗的一半。穴居。全球12种,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南部。

1

2

1

广东、海南、云南、浙江

4.盾尾蛇科

Uropeltidae

无毒。头扁,躯干圆柱形,尾极短。许多种类尾的末端似盘状盾。骨骼构造较原始,弹性不足。通身被覆闪光的平滑圆鳞。多以蚯蚓为食。2亚科,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及东南亚。

1

1

0

我国仅红尾筒蛇1种,见于海南岛、香港及福建厦门。

5.蟒科

Boida

无毒。为较原始的低等蛇类,有后肢带及后肢残余。头颈分界明显,眼发达。体鳞较小,腹鳞大于背鳞。共4亚科,除沙蟒外,大多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大型蛇类;树栖或穴居。我国产蟒亚科Pythoninae和沙蟒亚科Erycinae,各11种。

2

2

0

华南及西北

6.游蛇科

 Colubridae

仰鼻蛇类与侧鼻蛇类共10种是后沟牙弱毒蛇,其余无毒。系进步蛇类,已无前颌齿、冠状骨、后肢带及左肺等原始性特征,头骨甚可活动,眼有透明膜。体形一般修长,腹鳞几与身体的径粗等宽。地面生活、穴居、树栖、半水栖、水栖的都有。极其多样化,全球共约1800种,分隶300属,或可分10余亚科(待定)。

36

147

15

全国各地

7.眼鏡蛇科

 Elapidae

也是进步蛇类,区别于游蛇科是较短而不能转动的上颌骨前端有前沟牙型毒牙。分布广泛,在陆地和海洋均有分布,共分4亚科;我国有①眼镜蛇Elapinae、②扁尾海蛇Laticaudinae和③海蛇Hdrophiinae3亚科。陆栖的头椭圆形,瞳孔圆形,身体修长,粗细均匀,腹鳞宽大,毒液以神经毒为主。海栖的头小、颈细,躯干后段粗大,尾侧扁,腹鳞小或退化,毒液以肌肉毒为主。

 

①:4

②:1

③:8

 

7

3

13

 

3

0

0

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

13

23

3

8.蝰科

 Viperidae

蛇类中最高等的一科。体粗尾短,瞳孔直立椭圆形,背鳞多具有强棱。有明显的三角形的头部,上颌骨极短而高,可转动,具有管牙,多为剧毒蛇,毒液主要为血毒。分成①白頭蝰Azemiopinae、②蝮Crotalinae和③蝰Viperinae3个亚科。分布除澳洲以外所有大陆。白頭蝰与蝰亚科无颊窩,蝮亚科有颊窩红外线感应器官)。

①:1

②:6

③:1

1

19

3

0

4

1

蝰亚科分布华南、新疆及吉林;蝮亚科除两广与海南外,全国均有分布。

8

23

5

   

64

203

24

 

※分科及属种数,依据赵尔宓等,《中国动物志-蛇亚目》,1998。末2科的属、种与亚种数栏中,小号字数据乃对应其3亚科。

附表2.《国“三有”动物名录》中的锦蛇属Elaphs 

序号

生 活

249

赤峰锦蛇

E. anomala

乌松.大乌草.虎尾蛇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地的林边、田园、水域附近,亦可进入人住宅。以鼠类为食,亦吃鸟及鸟蛋。

..............鄂〕

250

双斑锦蛇

E.bimaculata

 

 

常见于平原或丘陵旷野,在村边、草丛、坟堆均可发现,捕食鼠和蜥蜴等。

..............

251

王锦蛇

E. carinata

棱锦蛇.锦蛇.

大王蛇.

生活于平原、丘陵和山地,可至海拔2300米。体大凶猛,遇到同类相互缠杀。喜食鼠类、雏鸟、青蛙。

...................

252

团花锦蛇

E. davidi

黑镶锦蛇.

花长虫

生活于山区河谷地带的石头下或草丛中,及植被不多的沙壤土山上。性暴躁,捕食蜥蜴、鼠类和鸟卵。

.........

253

白条锦蛇

E. dione

枕纹锦蛇.

黑斑蛇.麻蛇.白带子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草原,栖于田野、草坡、坟堆、树林及其近旁,也常见于居民区。以鼠类、小鸟和鸟卵为食,也捕食壁虎蜥蜴

..................〔新.

254

灰腹绿锦蛇

E. frenata

 

 

树栖,生活于海拔2001600米丘陵山地森林中。性情温和。以鸟、蜥蜴或小哺乳动物为食物

........

255

南峰锦蛇

E. hodgsonii

 

 

标本采集自海拔2100米住宅附近杂草丛生的向阳斜坡。性情凶猛。

分布于南亚地区,国内仅见于西藏林芝县东久乡扎曲。

256

玉斑锦蛇

E. mandarina

高砂蛇(台)

玉带蛇(

神皮花蛇浙)

生活于海拔3001500米的平原山区林中、溪边、草丛,也常出没于居民区及其附近。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也食蜥蜴。

.....................渝〕

257

百花锦蛇

E.moellendorffi

红头锦蛇.

白花蛇.花蛇.菊花蛇

主要生活于岩溶地带海拔300米以下的山区,经常活动于山间的田边、坡地、沟谷、岩洞及灌木林中,昼夜活动。嗜食鼠类,也食鸟、蛙、蜥蜴。

..

258

横斑锦蛇

E.perlacea

 

 

生活于海拔20002500米,湿润山地落叶阔叶林下或农耕地周围的草、灌丛中。

西的雅安.汶川.泸定〔宝兴.石棉〕山区。中国特有种。

259

紫灰锦蛇

E.porphyracea

红竹蛇(台)

生活于海拔2002400米山区的林缘、溪边、田边、路边草丛中及山区居民点附近。性情温驯,夜间活动。主要以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

260

绿锦蛇

E.prasina

 

 

生活于海拔2001000米左右的丘陵与低山的林中。树栖,白天活动为主。脾气暴躁攻击性强。主要以鸟、蜥蜴、小型哺乳动物或蛙为食。

...【浙......川——疑是与灰腹绿锦蛇混淆了?】

261

三索锦蛇

E.radiata

三索线.

广蛇(泥广).

生活于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平原、丘陵地带,多见于土坡、田基和路边,有时也闯进居民点内。性较凶猛。主要捕食鼠类,也食蜥蜴、蛙类、鸟类。

.....

262

红点锦蛇

E.rufodorsata

水蛇.水长虫.白线蛇

半水生性无毒蛇类,常见于河沟、水田、池塘及其附近,常在滨水草丛中晒太阳。它们捕食泥鳅,鳝鱼及蛙类。

...................

263

棕黑锦蛇

E.schrenckii

黄花松.

乌虫.

栖息于平原、山区的林边、草丛、塘边、桥下及耕地等处,亦喜到人住宅附近并进入房内,居于旧屋顶。以鼠类为食,亦吃鸟类及鸟蛋。

...........——其实应是指赤峰锦蛇,详见正文说明

264

黑眉锦蛇

E.taeniura

菜花蛇.家蛇.花广蛇.秤星蛇.黄颌蛇等

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区,常栖居于房屋及其附近。可至海拔3000米。食鼠、鸟、鸟卵、蜥蜴、小蛇、蛙、昆虫等。食欲强,胃口好,食量大。

............ ................辽〕

 ※表中“序号”系列入《国“三有”动物名录》的爬行纲动物编号。分布区名加下划线的,实线系明确指定该种为“地方重点保护动物”的省(市区);虚线乃定为当地次级(或“一般”)保护;置方括号〔〕内的省、市、区,是《中国动物志-蛇亚目》(1998)未列而据其他文献资料补记的。但260、263两号置【】内的所补分布区疑不确——260号绿锦蛇,与灰腹绿锦蛇皆生活于山区,形态相似,体背皆绿色,但后者无颊鳞,眼前后有黑斑,幼体背棕褐色,有些黑斑,而前者有1颊鳞,幼体具多数“V”形黑横纹;后者树栖,地理分布较广,而前者照《中国动物志-蛇亚目所述》仅限于云贵高原与海南岛。263号棕黑锦蛇,在正文中有说明。

【本文写作主要参考赵尔宓,黄美华等,《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三卷?有鳞目?蛇亚目》,科学出版社,1998。正文中所述书名系缩写。】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