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灭鼠系列之二:城市三种家栖鼠

2009-05-07      】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

  别名:沟鼠、挪威鼠、大家鼠、白尾吊、粪鼠。

  分布:褐家鼠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鼠种之一,遍布除西藏外的各省、市、自治区。

  形态特征:体形粗大,成体体长145~250毫米。耳短而厚,向前折不能遮住眼部。后足粗壮,长度在33~45毫米之间。尾短粗,双色,短于体长。雌鼠乳头6对,胸部2对,腹部1对,鼠鼷部3对。有个体差异。背毛棕褐色至灰褐色,毛的其部颜色深灰,毛的尖端棕色。背中部、头部颜色较其他部位深。腹毛灰白色,足背毛白色。明显特征尾毛二色,上为黑褐色,底面牙白色,尾毛短而稀,尾部鳞片组成的环节明显。

  生活习性:褐家鼠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城市、乡村均能繁衍。在农田、村庄周围、住宅及其他各种建筑物内、厂矿小区、城市(特别是其阴沟、垃圾堆、下水道)均可栖息。善打洞、攀登、跳跃,水性较好,喜潮湿、阴暗、杂乱、肮脏的地方。凡是可隐蔽的地方(如墙边、草丛、田埂、杂物堆等)均可作窝。洞系结构复杂,随栖息环境而不同。一般洞系有2~4个洞口,多者达5个以上,洞道长,分支较多,地下洞最深可达1.5m。在洞内常发现贮存的大量食物,四川南充曾在一个鼠洞内发现花生60多kg。在大型交通工具上常有栖息,并随着交通运输的发达而扩展,如新疆的褐家鼠就是通过火车的进入而传入的。昼夜均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受气温、食物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室内外迁移习性。攀援能力远不及黄胸鼠。有新物回避反应。褐家鼠食性极广,几乎无所不食,连垃圾、粪便也吃。在居民区等地喜食含油脂较多和水分含量高的食物,主要盗食各种食物和粮食;在农田中,则危害农作物;在各种养殖场、饲料厂,则以各种饲料为食,甚至咬死、咬伤鸡、鸭等畜禽。全年均可繁殖,平均每窝产仔8~10只,最多的达16只。

  危害:褐家鼠盗食粮食、咬毁器物、危害农田,是全球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鼠种。其危害是多方面的,在农田内主要危害特点为咬断主茎或分糵、破坏苗床及秧苗、盗食各种种子与瓜果。在玉米成熟期可攀缘于玉米穗上,危害非常严重。在室内,窃取、污损各种食物,损毁家具、衣物等各种器物,可造成房屋倒塌,影响河堤安全,造成断电及火灾,破坏生产并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其为多种鼠传疾病的主要宿主,可以传播包括鼠疫在内的22种疾病,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黄胸鼠(Rattus flavipetcus Milne-Edwards)

  别名:黄腹鼠、长尾吊、长尾鼠

  分布:以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现已扩展至我国除东北外的广大地区。在国外,除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有栖息外,皆无分布。

  形态特征:体形中等,比褐家鼠纤细,体长135~210毫米;尾和脚也较纤细,大部分的尾长超过体长,后足长小于35毫米;耳大而簿,向前折可遮住眼部。雌鼠乳头5对,胸部2对,鼠鼷部3对。背毛棕褐色或黄褐色,背中部颜色较体侧深。头部棕黑色,比体毛稍深。腹面呈灰黄色,胸部毛色更黄。重要的识别特征是前足背面中央有一棕褐色斑,周围灰白色。尾的上部呈棕褐色,鳞片发达构成环状。幼鼠毛色较成年鼠深。

  生活习性:黄胸鼠是我国的主要家栖鼠种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野外也有栖居,但除西南及华南的部分地区外,一般数量较少。行动敏捷,攀缘能力极强,建筑物的上层,屋顶、瓦椤、墙头夹缝及天花板上面常是其隐蔽和活动的场所。夜晚黄胸鼠会下到地面取食和寻找水源,在黄胸鼠密度较高的地方,能在建筑物上看到其上下爬行留下的痕迹。多在夜晚活动,以黄昏和清晨最活跃。有季节性迁移习性,每年春秋两季作物成熟时,迁至田间活动。栖息在农田的黄胸鼠洞穴简单,窝巢内垫有草叶、果壳、棉絮、破布等。大型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上常可发现其踪迹。黄胸鼠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偏好于含水分较多的食物,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甚至咬伤家禽。南方全年均可繁殖,全年可繁殖3~4窝,在北方冬天停止繁殖。平均胎仔数4~9只。最多可达17只。

  危害:野外危害稻田、香蕉、甘蔗、豌豆等各种农作物,室内除盗食粮库、食品厂、养殖场、饲料厂、居民户的粮食、饲料外,还咬坏衣物、家具和器具,咬坏电线,甚至引发火灾,可传播鼠疫在内的6种疾病。

  小家鼠(Mus musculus Linnaeus)

  别名:鼷鼠、小鼠、小耗子、米鼠仔

  分布:遍及全国

  形态特征:体形小,体长60-90mm,尾长等于或短于体长,后足长小于17mm,耳短,前折达不到眼部。和其它体形差不多大的鼠种(如黑线姬鼠、小林姬鼠)主要区别特征是:小家鼠上颌门齿内侧,从侧面看有一明显的缺刻。毛色变化很大,背毛由灰褐色至黑灰色,腹毛由纯白到灰黄。前后足的背面为暗褐色或灰白色。尾毛上面的颜色较下面深。

  生活习性:家野两栖鼠类。在居民区,喜栖居于仓库、住室、厨房等处,以及居民点附近的谷草堆和柴草堆下,在室内容易进入抽屉、衣柜和食柜中。因体形小,常会藏匿于家居、衣物中而进入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在野外,小家鼠喜居于杂草中和种子植物生长茂密之处,在旱田上,水田更下,禾草堆下,休耕地里,均可发现。草原上的小家鼠利用其他鼠类废弃的洞系为巢。以夜间活动为主,密度高时,白天也活动,甚至不怕人。有季节性迁移现象。由于其体型小,各种交通工具上均可栖息,并随之迁移传播。如小家鼠可随家具或衣物等进入新修的建筑物。食性杂,主要以粮食为主。有时吃少量草籽及昆虫。食量小,对事物水分要求不严格。繁殖力较强,一年四季均能繁殖。全年可繁殖6~8胎。平均胎仔数4~8个,最多的可达10只以上。自然寿命一般不超过1.5年。有时种群数量波动较大,当条件适宜时,数量急剧上升,形成大暴发;环境不利时,数量可降至很低。大面积灭鼠后,常成为残留的优势鼠种。

  危害:小家鼠危害所有农作物,盗食粮食。主要危害期为作物收获季节。危害时一般不咬断植株,只盗食谷穗,受害株很少倒伏。而在居民区内的危害很大,无孔不入,往往啮咬衣服、食品、家具、书籍,其他家用物品均可遭其破坏和污染。同时大量出入于人类的住所,可传播包括鼠疫在内的24种疾病。

 

 

执笔人:李波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