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的满身棘刺表亲:豪猪——法律保护之鼠(十九)

2015-06-19 陈安国      】

  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国“三有”动物名录》)列有啮齿目Rodentia 5个科,鼯鼠科Pteromyidae、松鼠科Sciurdea及竹鼠科Rhizomyidae,为兽纲第46~80及84~87号,已在此前15篇逐一介绍;还有豪猪科Hystricidea 3种、鼠科Muridae 1种,为兽纲第81~83与88号。88号即鼠科之“社鼠Rattus niviventer”,今已改称Niviventer niviventer—白腹鼠属喜马拉雅社鼠,仅见个别作者曾报告在我国藏南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有分布,但证据尚不足,有待调查核实,我们从略。本篇就讲豪猪科。

  豪猪科的生物学特征

  豪猪同河狸一样,不用“鼠”名,但皆属啮齿目。分类学上,啮齿目下分若干亚目,我国有松鼠型亚目、河狸型亚目、鼠型亚目和豪猪型亚目。国人通常将1、3两亚目动物称为“鼠类”,河狸和豪猪不仅个子大,而且形态上与它们差别甚大,故不称作“鼠”。但它们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从进化史看,在古新世距今6000万年→5500万年前,出现啮齿动物的祖先晓鼠(Heomys)→副鼠(Paramys),始新世出现先松鼠科(Sciuravidae),为鼠型亚目祖先,晚始新世距今约4000万年有了古仓鼠,并迅速辐射进化,到晚中新世在南亚出现最早的鼠科化石—前鼠(Antimus),继之进化出鼢鼠、田鼠等等;而另方面,北美早渐新世至中渐新世,在距今3400~3000万年间先后出现河狸、松鼠,中渐新世河狸在北半球扩展,豪猪则于早渐新世在非洲和南美同时出现,三者可能都分别由副鼠类直接演化而来,所以可说都是鼠型亚目的“表亲”。

  豪猪科动物最显著特征是周身披棘刺,背与尾部的刺长而硬,是其防御武器。遇到敌害时,棘刺就直竖起来,不停地颤动而沙沙响,并喷鼻息、跥脚作警告;若对方仍进攻,就调转屁股倒退着向其撞击。捕食者一旦被棘刺扎入,眼睛会失明,皮肉会溃烂,甚至因伤口感染致死。

  豪猪体型肥大,头小、眼小,四肢短粗;头骨较细小,额骨大于顶骨,颧弓不外扩;鼻骨大,鼻腔膨胀。眶前孔很大,咬肌穿过眶前孔。上下颌各4对颊齿,全颌总齿数20枚,为齿根很浅的高冠齿。锁骨不全,胫骨与腓骨分明。乳头3对。

  本科共4属12种。分布在非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草原中。营穴居生活。我国共有2属3种,皆列入《国“三有”动物名录》保护(见表 豪-1)。

  分布在南北美洲的是另一类豪猪,营攀树生活,与上述营地栖生活的旧大陆豪猪不同科。

  豪猪属·中国豪猪

  豪猪属Hystrix Linnaeus,1758:本属体粗壮,成体体长超过50厘米,足宽,尾短,尾不及2倍后足长。体前部毛变为硬棘,体背面被长硬的刺;尾有特化的长棘,其末端膨大成铃状。颅骨大,顶部甚凸;鼻腔膨胀,鼻骨宽大并向上凸。荐椎4枚。

  本属广布于欧洲南部、亚洲南部和非洲北部,共7种。在我国已知2种,其基本生物学资料列于表 豪-2。早年曾有考察队报告,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森林中采获“印度豪猪Hystrix indica”,但后来该队成员纠正,明确那是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

 
  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Gray 1847):又称豪猪、普通豪猪,并有箭猪、刺猪、猞猪、山猪等俗名。英文名Chinese Porcupine、Crestless Himalayan Porcupine。体粗壮,颅大,足宽;鼻骨很发达,超过颅全长之半,向后延伸到泪骨。全身毛呈黑色至黑褐色,有时混杂灰白色短毛;头部黑棕色,体背棕褐色,耳壳边缘具少量白短毛。从肩至尾密布长硬棘刺,纺锤形、中空,刺表有许多细长纵纹;额至肩的硬棘形扁,尖端白色,在颈侧至颏形成半圈“白领”。体背的棘刺长约20~40厘米,易脱落,刺中后有时会留在天敌身上,所以称箭猪。臀部棘刺更密而长。腹部和四肢覆以柔软短细的小棘。尾短,生有20多根管状刺,端部膨大、中空。

  通常穴居山脚或山坡中,尤喜栖于近农作物的山地草坡或密林中。好修整穿山甲和白蚁的旧巢穴而居。其巢穴的构造复杂,通常由主巢、副巢、盲洞和几条洞道组成。洞口有2~4个,必有一个开口于杂草之中,用以危险时逃跑。一般雌雄成对和2~4只幼仔同穴。昼夜活动但以夜间活动为主,活动路线较固定。以植物根、茎为食,尤喜盗食山区的玉米、竹笋、薯类、花生、瓜果及蔬菜等。每年繁殖1次,每胎以2仔居多。

  本种在国外分布尼泊尔、锡金、孟加拉、阿萨姆、缅甸、泰国,故也称尼泊尔豪猪(Nepalese Porcupine)。

  在我国有2个亚种。苏南至陕南一线以南各省及甘肃和香港广泛分布的称大陆亚种H.h.subcristata Swinhoe,1870,也称华南亚种,体型较大,体重达10~15千克,体长55~77厘米,尾长8~14厘米。另一亚种分布于海南岛,称海南亚种H.h.papae G.Allen,1927,体型略小,颅较低狭。

  马来豪猪

 
  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 Linnaeus,1758:也称短尾豪猪,英文名Malayan Porcupine。云南豪猪Hystrix yunnanensis Anderson,1878是H.brachyura的同物异名,所以《国“三有”动物名录》83 #就是指本种。其外形与中国豪猪基本相似,但鼻骨很短,不及颅全长之半,向后延伸仅至颧弓前突的基部,前端至后端几乎等宽。头、颈、肩及体侧面为深褐色,至四肢渐转为黑色;嘴角有1细长白纹延伸至肩部;腹部褐色;冠毛始自头枕部后方而止于肩部前方;粗刺较短,很少超过15厘米;细刺长约25厘米。

  栖息于低山森林茂密处,常以天然石洞居住,也会自行打洞。夜行性,食性与中国豪猪基本相同。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与缅甸交界的卡奇恩山区),为马来豪猪云南亚种(H. b. yunnanensis)。国外分布于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及苏门答腊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即指名亚种(H. b. brachyura)产地在马六甲。

  扫尾豪猪属·扫尾豪猪

  扫尾豪猪属Atherurus:本属较豪猪属原始:颧弧上根基部超出上颊齿前端,颊齿有明显的齿根,荐椎仅有3枚。

  颅扁而宽,颅顶几乎扁平,吻部较为狭长。眶间很宽。额骨甚大,远比豪猪属的种类发达,其长约为颅全长的43%。鼻骨狭长,故吻部亦隨之狭长。

  本属仅1种。

  扫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Linnaeus,1758):别名刷尾豪猪、刺猪、扁毛猪,英文名Asiatic Brush-tailed Porcupine。体型较小,体重约2.5千克,体和尾均较长,尾长超过后足长的2倍。四肢短而粗壮,耳廓短而圆。全身几乎都被覆扁形短棘刺,刺上有沟;颈项无鬣毛,背部刺间有污白色毛。体深褐色,体腹色较浅,其棘刺柔软纤细。尾显露于棘刺之外,长而有鳞,尾末端覆有浅黄色刷状软棘簇,棘的后部具有2~4个膨大的细小扁椭圆囊,大小似米粒。爪粗短,略弯曲。

 
  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上茂密的树林中,山地作物区附近的树林、林区砍伐迹地的作物地带、沟谷的树林是其适宜栖息地,并偏爱多岩石的地方。穴居,在树根下或溪岸挖洞筑巢,各洞相连,可容家族聚居。夜行性,一般地栖,偶尔爬树,善游泳。以根、块茎和绿色植物为食,如甘薯、玉米、花生、野果和蔬菜等,也吃昆虫与腐尸。无一定繁殖季节,通常每年1胎,也有2胎的,每胎1~4仔。妊娠期100~110天,幼崽早熟性,1周后离巢,棘刺即已变硬。

  分布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国外见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马来西亚、印度的阿萨姆和中南半岛。我国为次要分布区,数量稀少,为稀有种。

  扫尾豪猪已记载有3个亚种,中国有2:指名亚种A.m. macrourus(Linnaeus,1758)体长50~53厘米,背上扁刺长75毫米;分布在贵州(遵义、安龙)、四川(万县、南川)及广西、云南等地.国外见于马来亚、苏门答腊及中南半岛。海南亚种 A.m.hainanus J. Allen,1906 身体较前一亚种为小,体长30~40厘米,尾长14~18厘米,刺较短;仅产于海南,分布在该岛的黎族、苗族各处山地。

  豪猪的利用和保护

  豪猪具有高经济价值。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高蛋白,加之性大寒,可润肠通便,养阴除热,健胃益肺,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豪猪的胃、胆、刺、油均可入药。胃可清热利湿,健胃和中,主治胃病、黄胆、水肿、脚气等症;胆可明目提神健脑;油可解毒排脓,生肌止痛;刺可以行气,主治心气痛,皮肤过敏。豪猪的箭刺除药用外,还是制做浮标和装饰品的高级原料。

  上世纪人们曾因豪猪能危害庄稼,嗜食瓜果和根茎类多汁作物,将它视作害兽,更为了肉用、药用,曾大肆捕杀,加上采伐森林,导致其数量剧减,许多地方已难见其踪。国内《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两次评估,皆为“易危”。2000年国家已将所有豪猪列入《国“三有”动物名录》,南方许多省、区还将它们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见表 豪-2)。因此,今后捕猎豪猪也必须依法从严控制,实行“猎捕量限额管理”,未取得“狩猎证”决不容任意捕捉。

  可喜的是现在也已发展出豪猪的人工养殖技术,既可在有林木的丘陵坡地建场(围墙高1.2米,入地深50厘米)进行半散放饲养,也可建造有顶棚的水泥池(一般为宽2米、长3米、高1.2米,分内外池,内池为窝室,外池投食并设饮水槽)进行圈养;以农家饲料为主,如红薯干、玉米、南瓜、萝卜等多种蔬菜及野草,饲料来源广。豪猪生命力强,几乎不生病,较易养殖,而可获得好经济效益,值得积极推广。这样可形成一股软实力,达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