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的血肉---淮河流域水土流失

2017-03-02 王美慧      】

  自我介绍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2°~121°,北纬31°~36°,流域面积27万km2,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省部分地区和湖北省局部,40个地(市),163个县(市)。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准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干流全长1000km。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

  淮河流域范围图

  “血肉”流失的形式

  淮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按其成因分析,以水力侵蚀为主,其次是风蚀、重力侵蚀,还有零星的混合侵蚀。治淮50多年来,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淮河流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仍24507.48km2,其中,水蚀面积约24451.62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99.77%:风蚀面积约55.86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0.23﹪[1]

  如此面积大、分布广、威胁大的侵蚀我如何承受? 

  

  淮河流域水力侵蚀强度面积比例图

  据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流域内剧烈水蚀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山东省范围内;极强度侵蚀面积也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内,达1027.65 km2,占98.36%,此外安徽省范围内也有一定面积分布;中度侵蚀面积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区,分别占该强度水蚀面积的63.21%,18.87%,13.25%。轻度侵蚀面积则广泛分布于各省区。

  淮河流域分省水蚀强度面积构成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水利工程经济效益降低!

  危害下游经济建设!

  导致生态环境和流域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

  导致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暴雨、土壤和植被四大因子[8]。在没有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称为正常侵蚀,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势必会加剧水土流失的发展,产生非正常侵蚀,恶化流域的生态环境。可见,自然因素只是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客观条件,人为因素才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我不能坐以待毙!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危害严重而且面积也是较大的,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处理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成为淮河流域治理中的十分重要的大事。

  1抓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淮河流域的小流域,小者几平方公里,大者几十平方公里,治理起来较为方便,河南西部山区就坚持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一个沟一个沟的治,一年连一年的治。治理与开发,与发展商品生产,与脱贫致富结合,切实做到粮林牧一起抓,沟坡草一起治,依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承包治理,责权利,治管用有机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三获利。40多年来,共治理面积15803km2,其中水平梯田507万亩,沟坝地40万亩,水源保护林819万亩,种草18.9万亩,封山育林284万亩,修谷坊418万座,塘坝21.5万座,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20-40﹪,粮食增产70﹪,并解决了181万山区人民吃水问题[2]。照同样方法,山东已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945km2,解决了190万人饮水问题;安徽治理了2238km2,解决了150万人饮水问题。大流域是众多小流域组成的,只有把一个个小流域治好了,控制了泥沙来源才可能根治淮河,改变淮河流域贫困落后的面貌。

  2因地制宜,植树种草,提高地面覆盖率

  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淮河流域面积广大,西南部与东北部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分别治理,不可强求一致。或修梯田、水库塘坎,或种植草木。山区治理水土流失最重要的措施是植树种草,森林具有调节气候、蓄养水源、保持土肥、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作用,森林在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改善环境条件方面所发挥的综合效益大大超过它提供木材、农副产品等直接经济效益。目前全流域已建成5300多座水库,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林,建成十几个大灌区,使皖西、皖中800多亩耕地有了充足的水源。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已达32﹪,沂蒙山区达15.1﹪.经初步治理的18000km2的水土严重流失区已变得山青水秀,8000km2的水平梯田,层层叠叠,稳产高产[2-3]

  3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

  由于农村能源缺乏,使不少地区的农民折树枝、挖草根、烧作物秸秆,造成林木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1)开发山区小水电,一改农村缺能现象。目前全流域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有53座,年发电量达7亿6千万度,还应继续扩大。(2)供应煤炭。流域内储煤量700多亿吨,年生产力9000多万吨,可调部分煤供农村使用。(3)营造薪炭林。推广一些速生耐贫瘠的树种,解决农民部分用柴问题。(4)发展沼气,为农村提供有机肥源和清洁能源。(5)推广省柴灶,提高燃烧效率。

  4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全面发展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创建良好生态系统、促进流域经济尤其是农林牧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工作,着眼长远,长短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大中小结合,以中小为主;生物措施要当先,且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治并重,预防为主,制定政策,大力宣传,封山育林。搞好水土保持还应同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明确生产发展的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生产用地,搞多种经营。

  参考文献:

  [1]《治淮40年》(战略研讨论文集),1950-1990年.

  [2]鲁峰,赵全科.《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及治理》,枣庄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3]《沂蒙山区综合国土规划》,1987年.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